第一節(jié) 鮑魚菇簡介
鮑魚菇營養(yǎng)豐富,肉質肥厚,風味獨特,每100克干品中含有蛋白質7.8克,脂肪2.3克,水分10.2克,多糖類69克,粗纖維5.6克,鈣21毫克,磷220毫克,鐵3.2毫克,維生素B10.12毫克,B27.09毫克,尼克酸6.7毫克,還含有8種人體必需氨基酸。而非必需氨基酸中谷氨酸,天門冬氨基酸、丙氨酸最多。所以在目前栽培的食用菌中,鮑魚菇是人們比較理想的菌類食品之一(可研報告)。
第二節(jié) 鮑魚菇的栽培技術
1.栽培季節(jié)
我國南方地區(qū)5—10月為栽培適期,以5月下旬—7月下旬、6月上旬—8月下旬栽培產量較為穩(wěn)定。而5月初—7月初、8月初—10月初栽培產量相對較低(相差10-15),因為5月氣溫較低、8月初碰到最高氣溫,頭潮菇發(fā)生時氣溫低于25℃或超過30℃,發(fā)生的菇蕾少,而頭潮菇的產量占總產的50左右。同時南方地區(qū)雖然氣溫較高,但9月下旬—10月初(廣東、廣西除外)氣溫逐漸下降,栽培袋后期的菇蕾也難于發(fā)生,對單產影響較大。北方地區(qū)栽培以6月初~8月下旬為適期.各地應根據當地氣溫條件安排生產.
2.栽培袋制作
介紹兩個高產配方:①棉子殼37,木屑(或蔗渣)37,鼓皮24,糖、碳酸鈣各l。②棉子殼88,麩皮10,糖、碳酸鈣各l,。pH6.5,干料:水=1:1.5,若再添加3玉米粉,可提高產量。
塑料袋規(guī)格為33X20cm或35X17cm,每袋裝0.4-0.5kg干料。培養(yǎng)基中間打洞,讓菌種塊掉入洞中,可加速菌絲生長,一般可提前8-10天長滿袋。高壓滅菌1.5-2小時或常壓滅菌6-8小時。在25℃左右下發(fā)菌,25-30天長滿袋。一般制作時間安排在4-5月。
3.栽培場所與方式
通風、干凈、陰涼的房間可用于栽培。夏天,陽光照射強烈氣溫高,選擇一樓陰涼并坐北朝南方向的栽培房更為適宜。以塑料袋栽培方式為主.
4.菌種準備
①母種:用PDA或PSA培養(yǎng)基中加0.2蛋白陳或100μgVB1VB2,12-15天長滿試管(不加需15—20天)。
②原種、栽培種:配方為木屑74,熬24,糖1,碳酸鈣l,料水比約為1:1.3。原種長滿需40天,栽培種30天左右。
5栽培管理
平菇、風尾菇栽培可采用袋四周開洞方法.但鮑魚菇與其不同,開洞處的孢子梗束不一定都能發(fā)育成子實體,因而開洞方法影響到出菇率。也不宜脫袋管理,否則整個菌袋表面都是分生孢子梗束和黑色液滴。較適宜的栽培方法是培養(yǎng)基表面出菇。具體做法:拔掉棉塞,去除袋套環(huán),把塑料袋卷至靠近培養(yǎng)基表面處,將菇柄等清除干凈栽培袋直立排放或斜向堆積在地上,直接在菌袋上噴水保濕,但必須在袋口處用小刀劉一口,使多余的水流出,以免培養(yǎng)基表面積水腐爛,也可用無紡布蓋上噴水保濕.每天噴3-4次水,根據氣候而定,雨天可以少噴,炎熱干燥天氣勤噴。溫度適合,一般經4-5天即出菇,從菇蕾出現至采收5—6天。采收完頭批菇后,讓菌絲恢復2天左右再噴水管理轉潮間隔需8-15天,根據氣溫和不同菌株而定,出菇到采收6-8天。第3批、4批的轉潮天數和生育天數大致與第2批相同,氣溫是決定素。27℃左右出菇快,低于25℃或高于30℃轉潮天數增加,其管理方法與頭批菇相似.
鮑魚菇的頭批產量約占單產的50。管理得當,頭批菇即可取得較高產量袋裝量0.4kg的頭批產量在150g;0.5kg的在160—200g,頭批即可獲得成本或稍有利潤。第2批菇的產量在50—75g。第3,4批次不甚明顯,產量在50g左右。生物學效率70—80。栽培周期較長,從栽培開始至采收完畢需60—70天。
第三節(jié) 鮑魚菇的未來前景
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食用菌人工栽培的國家,也是世界食用菌生產大國,食用菌栽培類型多、產量大,食用菌總產占世界產量的70%以上,在已經可以進行人工栽培的50多種食用菌中,在中國都有栽培。因此,有學者就認為中國是“食用菌的故鄉(xiāng)”。
所謂的“珍稀食用菌”屬于一個相對的概念,是指近年來隨著我國食用菌產業(yè)的發(fā)展趨勢,通過引進、馴化等途徑,開發(fā)出的一類具有特殊營養(yǎng)與醫(yī)療價值和高附加值的食用菌,“物以稀為貴”,以其產量少而冠以珍稀食用菌的美譽。目前我國珍稀食用菌可以分為可人工栽培、半人工栽培和野生的3種類型,常見的白靈菇、姬松茸、杏鮑菇都屬于可人工栽培類型,羊肚菌、口蘑屬于半人工栽培類型,而如牛肝菌、松茸、雞樅就屬于野生類型。與以香菇、平菇、木耳為主的傳統(tǒng)食用菌生產不同的是我國珍稀食用菌生產已基本實現工廠化生產,杏鮑菇、金針菇、白靈菇、真姬菇等都是通過工廠化生產的。珍稀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是最具現代農業(yè)特征的產業(yè)化生產方式,采用工業(yè)化的技術手段,在環(huán)境可控制的設施條件下,組織高效率的機械化、自動化、流水化作業(yè),實現食用菌的規(guī)模化、集約化、標準化、周年化生產,是我國食用菌產業(yè)的發(fā)展方向。近年來,我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發(fā)展迅速,預計2010年底生產企業(yè)將達到400家,產量突破100萬噸。
免責申明:本文僅為中經縱橫 市場 研究 觀點,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資依據或執(zhí)行標準等相關行為。如有其他問題,敬請來電垂詢:4008099707。特此說明。